筛选、编辑与网络社区

最后更新日期:2023-08-17

  筛选即 Curated Computing ,也就是像苹果生态这种“所有软件只能从一个经过筛选的应用商店下载”的模式。

  编辑指 Editor ,在以前的杂志、报纸时代,人们看的东西都经过编辑编辑,编辑的权力甚至比作者还大,有时可以决定部分内容(想想《三体》和《科幻世界》杂志的编辑,再想想日本漫画杂志编辑对漫画连载内容的影响)。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兴起,编辑似乎越来越被人们轻视。

  以下引用自《科技创业者不是好编辑》:

她们认为自己可以做编辑,但是又打心眼里轻视编辑。这种轻视就她们的立场而言是正确的,因为编辑就是反规模化。

还是去读真正的编辑编出来的东西吧。

  过去信息匮乏的时代,重要的是多找信息;而在如今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,重要的是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而这项工作,是可以外包的,因为别人做得可能比我们自己做得更好,而且可以节省我们的时间。

  做这种工作的人就是编辑。

领域 筛选 不筛选
软件 苹果 安卓 / Windows
信息获取 杂志 网络
论坛 控评 自由发言
政治 独裁 民主

  选择不筛选就是选择自由,你可以做任何事,比如在你的设备上安装任何软件,但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代价:你要为自己设备的安全负责。下载到流氓软件?中勒索病毒?微软公司会告诉你:你要自己负责,至少学习一下如何安全使用计算机。但苹果公司告诉你:交给我们吧,你只能用我们挑选过的这些应用,但你不必再劳心费神地负责电脑的安全了。我相信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,可能也是更好的选择。

  以前我更相信自由,现在我明白,很多时候,限制自由可能是更好的选择。当然前提是,你有选择筛选或者不筛选的自由。

  再比如网络文章,理论上你可以看网络上所有的东西,但实际上你能做到吗?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某种筛选机制。这种信息的筛选可以由人——编辑来完成,也可以由机器——推荐算法来实现。

  现在流行的信息流推荐,背后隐含的假设是,编辑这项工作,推荐算法可以做得比人更好。但经过这么多年对网络的观察,我认为,这个假定可能是不正确的。

  很多基于算法推荐的网站让我感觉推荐的内容质量很差,所以我还是更倾向阅读博客或听播客,也就是让另一个人来告诉我上网应该去看什么、了解什么,而不是推荐算法。

  编辑是有观点(不中立)但有品味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,你能从编辑筛选出来的文章上学到一个人的品味和个性。而推荐算法在我看来是无情的、“中立”的,“客观”的、没有观点,同时也没有品味。

  再比如网络社区建设:让所有人都自由地发言,就能够自发出现一个良好互动的社区吗?这很可能会让社区变成人们倾倒情绪垃圾的“垃圾场”,比如某著名网络垃圾场,所以我认为一定程度的管理还是有必要的。

  另一个例子:我发现 QQ 音乐有一些歌是 VIP ,另外一些不是。如果这些 VIP 歌曲是经过 QQ 音乐内部的人工标注,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筛选呢?

寻找中间地带

  汉娜·阿伦特在她的《人的境况》中提出了著名的劳动、工作、行动三分法,这启发了我:很多时候事物不是两分的,而可能是三分的。

领域 筛选 中间地带 不筛选
软件 苹果 社区软件仓库,如 F-Droid, Chocolatey 用户自由下载安装软件
信息获取 官媒 民间杂志 网络
论坛 站长控评 版主自治 自由发言
政治 独裁 民主 无政府主义

  这里推荐一下我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:The Federation Fallacy

 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,从电子邮件、BT 下载,再到最近的长毛象,每次人们都心怀“去中心化之梦”创建一种社区,但每次都失败了。最后的结果证明,互联网的中心化是不可避免的。似乎人们从来没能从历史中学习到经验教训。

  原因在于,所谓“去中心化”的理想固然美好,但对每个人的技术要求未免太高。

  每个人理论上都可以部署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器,但现在有多少人在用自己的邮件服务器收发邮件?

  每个人理论上都可以部署自己的长毛象实例,但又有多少人有技术能力去维护它?

  BT 下载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够低了吧,只要打开一个软件一直挂着就行。为什么一样衰落了?(提示:做种需要带宽、磁盘、电费、法务)

  所以作者在文章中提出,也许现实中更可行的,并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,而是中心化的网站 + 民主的治理机制。作者举的例子是维基百科。我认为广义上也包括各种维基(比如 Fandom)。

  我能想到的例子是过去的论坛有站长,站长可以为每个版选择版主,论坛坛友也可以自荐或投票产生版主。

  其他例子包括众包做 minecraft 地图、开源社区管理等等。

总结

  世界上不只有两条路,还有第三条路等待我们去发现。

P.S. 有什么不错的网络杂志?我认为作为一本面向程序员的杂志,阮一峰的网络日志就不错。关键是它的创作机制:可以由读者投稿,再由编辑挑选。有人说阮一峰的东西深度不够,但我认为,作为编辑,阮一峰的工作是不错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