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与神对话》读后漫谈——我的 2019 年人生感悟

最后更新日期:2020-03-10

  年少时候,当我第一次看 CLAMP 的《X》时,有一个画面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:

猫依让刃:你是不是有什么地方痛呢?
志勇草薙:不是我,是「树」……
志勇草薙:我能听得到它们的声音,「树」「虫」和「花」的哀嚎等等。
志勇草薙:它们在哭着,喊痛。
志勇草薙:你相信我说的话吗?
猫依让刃:相信!

  (这段对话来自《X》第9卷

  志勇草薙能听见树木声音的说法深深打动了我。我想像着那个人可以和动物、植物交流的世界。我认为那才是美。

  后来我渐渐相信:也许在神的领域——灵魂的安息地,我们是可以和万物的灵魂沟通的。草木鸟兽也有它们的英雄豪杰、沧海桑田。只是我们来到人世间后,忘了这些事1

  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心中就有了“所有灵魂本是一体,可以互相沟通”的想法。

  在《与神对话》系列中,我再次与这个启示相遇,在书里“神”将其称为“最大的真相”。

1. 我们应该聆听什么

  《与神对话》第一个触动我的观点是,不要因为太重视别人的声音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
 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别人的声音,有来自家人的、朋友的,还有网上的舆论。他们都在告诉你:你应该这样,你应该那样。但我们最应该聆听的还是我们内心的声音。

2. 生活是什么

  有时候我们会想:为什么我如此努力,却什么都没得到?

  但其实,你没必要一定要得到某样东西。

  生活不是你得到了什么,而是你做了什么。

  生活是向神圣领域的一份宣告,宣告你的身份。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次宣告。当你犹豫不决时,想一想:我选择成为这样的人吗?我对我自己的期待就是如此吗?你的每个行为都会带来后果,这后果就是创造和展现你的身份。

3. 允许世界做出它的选择

  我有时不愿接受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:不愿接受大众是盲目、贪小便宜、容易被煽动感情的。我不愿接受大部分人的决策是短视的,包括那些跟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。我不愿接受真相总是被埋没的,因为相比真相,假象更让人感到舒服。

  我不愿接受这些有着充分证据的事情,或许是因为,如果大部分人都用一种相当感性的方式行事,而我则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行事,那我岂不是很孤独?上帝为什么要把我扔到这样的世界里?

  我曾经努力想去改变这些,希望让大众变得更理性,但最后发现只是徒劳:历史自有它运行的规律,又岂是我等凡人能左右的?

  《与神对话》中的“神”提醒我:你怎样对待这个世界,世界也就怎样对待你。如果你希望得到什么,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那东西送给别人。

  小时候,我特别反感我家长以“为了我好”之名对我的选择横加干涉:因为我喜欢自由,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选择的后果。如果我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,我会感到我好像没有真正活着,只是按照他人的想法在活。

  而现在,我发现我以“为了让世界更美好”之名,而企图否定现实,不愿承认这个世界的真相。这跟“为了我好”的家长又有什么区别?

  现在我渐渐明白,我希望做出自由选择并承担其后果,那么相应的,我也应该允许世界做出它的自由选择并承担其后果。我无法改变这个世界,只能接受。如果我认为世界的选择不对,我可以用我的选择来回应。

  不是改变世界,而是应对世界。

4. 人们总是立场先行

  在网上我见过无数次这样的情况:两个人争吵,但两边都是立场先行,只看得见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,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就被选择性忽视了。到头来这种争吵变成了一种情绪宣泄,上网变成了“证明自己是对的”的游戏。

  我曾经以为互联网能沟通远在天边的人,我们虽然距离遥远,但通过四通八达的互联网,我们可以像朝夕相处的朋友那样交流。如今我却发现,互联网没有给我们带来沟通,也没有带来理解,带来的是党争、宣泄和举报。真诚的沟通没有完全消失,只是被挤到了人们看不见的角落。

  这些没完没了的的争吵和饭圈撕逼让我感到:人们缺少对跟自己处于不同立场的人的尊重,人们不愿意去了解跟自己处于不同立场的人,甚至简单地、标签式地将他们定义成“坏人”,把他们从“我们”中排除出去。

 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心理学方面的文章,里面有个说法是人们有时会无法接受自己内心的痛苦:

所谓分裂就是把无法承受的感觉从人格层面撕裂下来。分裂的目的是去暂时逃避无力解决的痛苦。但同时也造成了人格的不完整性。自己内心的痛苦是自我人格的一部分。对其进行分裂与躲避是在撕裂自己

  我的看法是,如果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一部分,就会把那个部分定义成“坏的自我”,否定“坏的自我”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只是一种逃避。

 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 2019 年看的一部动画《MADLAX》。动画以形象的方式展示了“坏自我”的分离与重逢。多年以前,女主玛格丽特做了一件无法挽回的事(为避免剧透不展开),她接受不了这样的自己而选择否定,从而创造出承担自己黑暗面的另一个自己,而自己则完全忘了这件事变成了纯真无邪的天然呆性格。她和玛德莱克丝相遇并一起寻找当年的真相,最终找到了大 boss 独眼男,而独眼男想引导世界进入“新时代”正是因为当年的女主做的事。最后,她了解到这些真相之后接受了自己,用平静的语气说道“我是个坏女孩”,拒绝了大 boss 的诱惑。我认为这诱惑象征了再次沉睡:你是想了解真相并接受不完美的自我,还是想沉睡在完美自我的梦中?

  人们宏观上对“坏人”的否定和微观上对“坏自我”的否定,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同构。也许我们探究了其中一个,便能得到对另一个的启示。

  该如何理解这些现象?我们还能好好相处吗?2019 年我读的一本试图解答这些问题的书是乔纳森·海特的《正义之心》。根据海特教授的说法,人们有集体荣誉感是因为这样的集体更有进化优势。集体荣誉感会带来好的东西,人们会无私地帮助自己集体内的同胞。但集体荣誉感也具有片面性,人们对自己所属集体之外的人可能并不友好,甚至将其视为仇敌。总之,我们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,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本性。这本书帮我更好地理解价值观跟我不一样的那部分人的想法。

5. 我们无法控制未来,因为我们将创造未来

  《与神对话3》中提到人们认为婚姻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承诺,人们因为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,渴望永恒的关系,希望用一种仪式将未来完全“确定”下来。我不禁想起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《明日方舟与现代图腾》2,文中提到:

而恰恰是在此处,抽卡行为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克服了亲密关系背后的偶然性,因为一旦抽出某位角色,我们就“永久地”占有了他,我们与他建立起深厚的羁绊,再无命运能将我们拆散。因此,抽卡的迷人之处,就在于那道使“偶然性”升华为“必然性”的金光,它驱散了现实的阴霾,带领我们逃离生活的变幻。

  可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呢?也许真正的爱情,是不论两人成长成什么样子,还能重新爱上对方吧,正如郑渊洁所说3

他说:“我这辈子没白活,找过 20 岁的女人,找过 25 岁的女人,找过 30 岁的女人,找过 40 岁的女人,找过 50 岁的女人。感受的确不一样。我觉得人生太丰富多采了。她们都是一个人,就是我太太。”

  最后引用《与神对话3》中的一句话作结:

和你将要做的事情相比,你已经做过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。和你将要创造的东西相比,你曾经犯下的错误是不值一提的。

脚注